「产业」迈向中高端 电子工业成最具生命力先导性产业

  蒲城县城西北金帜山唐宪宗景陵附近,“北京时间”在上世纪70年代从这里正式发出。

  “这代表了当时我国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工业领域的顶配水平。”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书记窦忠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,尽管当时条件不太好,但中国的标准时间要掌握在自己手中。新中国第一代长短波授时台是由我们国家科技工作者自行研制生产,满足了当时国家重大国防任务急需。

 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,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在实现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上,以更快的节奏、更高的速度与国际并行、领跑,重大创新成果呈井喷之势。

  “我国电子工业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,产业实力慢慢地加强,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进程。”工业与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如是表示。

  新中国成立前夕,我国电子工业基础几乎一片空白。建国后,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。最初,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电讯总局,接管了旧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11个无线电企业,并与原革命根据地的无线电器材修配厂合并,恢复了生产。1950年10月,政务院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电信工业局。1963年,中国电子工业成立了独立的工业部门——第四机械工业部,专属国防工业序列。

  当迎来改革开放后,我国电子工业开始积极向外国的先进的技术学习,逐步的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,为接下来的迅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同时,我国电子工业的性质在这一时间内发生转变,由以生产军工产品为主逐步转向了生产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相结合。这一重大转变,不仅仅可以满足国家对于电子工业的发展要求,且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,这一转变让电子工业开始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动力之一。

  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,我国电子工业发展开始加速,产业进入转型腾飞阶段。1984年,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,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电子工业率先下放企业,并适时做出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科技类产品的重大决策。在彩电国产化 “一条龙”工程带动下,消费类电子科技类产品迅猛发展。同时,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的实施,使信息技术开始大范围的应用于国民经济所有的领域,中国电子工业实现了第一次腾飞。

  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,我国电子工业进入大力推进阶段。党的 “十四大”提出把电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党的“十五大”提出了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战略方针。为此,有关部门实施了金系列工程(金关、金税、金卡)、909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,电子工业由单一的产品制造业向硬件制造业、软件生产、应用和信息服务业诸业并举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变,实现了历史跨越。

  1998年,信息产业部成立以后,坚持实施制造业、运营业、软件业与信息化互动发展的策略,电子制造产业进入“继续做大、加快做强”的新阶段,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注重规模、速度,向重质量、效益与鼓励自主创新、提高国际竞争力转变。电子工业开始走向世界,不断开展国际交流,大胆利用外资,引进先进的技术,取长补短,逐步完善行业自身,促进了行业之间的融合。

  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,聚焦自主研发创新,积极培育新兴起的产业,深化融合应用发展,产业规模持续增长,产业实力明显提升。2017年,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已达10.55万亿元,是2000年7363.27亿元的14倍。

  当前,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,发达国家强化竞争优势,争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,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消费升级需求,倒逼产业向中高端迈进,加快提升供给质量。我国把握新形势新变化中的新机遇,加快了建设新时代电子工业体系的步伐。

  电子工业陪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,已成为最活跃、最具有生命力的先导性高技术产业,成长为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第一支柱产业,也是所有工业部门中国际竞争力提升最显著的产业。

  2018年,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,按照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,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,行业运行呈现稳中有进态势,生产和投资增速在工业中保持领先,出口平稳增长,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逐渐增强。2018年,规模以上电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.1%,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.9个百分点。

  据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公布的数据,2017年,我国手机、计算机、彩电、集成电路等基本的产品产量分别达19亿部、3.07亿台、1.72亿台和1565亿块,手机、计算机、彩电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90%、90%和70%以上;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已连续多年全球占比超过50%,稳居全球首位;中国大陆企业显示面板出货面积达6900万平方米,位居全球第一。

  在创新能力建设的推动下,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研发技术实力不断的提高,科技成果丰硕。5G网络加速布局,抢占通信技术革命先机。“数控一代”让传统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业。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500强榜首。光量子计算机研发取得突破,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原型机。3DNAND闪存芯片研发取得重要突破。集成电路先进设计能力导入7纳米,主流设计水平达到16/14纳米,32/28纳米芯片制造工艺产能逐步扩大,16/14纳米工艺研发取得重要进展。

  新型显示方面,多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成投产。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代TFT-LCD生产线、全球第二条柔性AMOLED生产线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实现量产,引领全球大尺寸超高清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,打破海外巨头在小尺寸OLED领域的垄断局面。

  龙头企业未来的发展成效显著,骨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巩固。集成电路领域的海思半导体、紫光展锐,分列全球第七和第十大芯片设计企业;中芯国际、华虹集团成为全世界第五、第九大芯片制造企业;长电科技、通富微电、天水华天,在封装测试行业排名提升到全球第三、第六、第七位;在新型显示领域,京东方已跃居全球第一;通信设施领域,华为、中兴分别位列全球第一、第四大运营商网络设备商;计算机领域,联想、浪潮和中科曙光在全球超算500强榜单中名列前茅;智能手机领域,华为、OPPO和小米跻身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名;彩电领域,海信、TCL、创维液晶电视出货量均位列全球前五。

  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专利和标准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,对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显著的基础支撑作用。如今,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前10强企业中,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依旧占据半壁江山。专利合作协定(PCT)国际专利申请量企业排名中,华为和中兴分别以4024件和2965件国际专利占据全球排行榜前两名。京东方累计可使用专利数量超6万件,连续两年入围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IFITop50。围绕集成电路、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制定标准,有效填补了市场空白,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促进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。截至2018年末,现行电子信息标准总量为4223项,其中国家标准1978项,行业标准2245项,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标准体系。

  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引领下,我国电子工业始终以开放促发展,以合作促共赢,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,落实外商投资便利化政策举措,吸引了英特尔、高通、惠普、戴尔、索尼、苹果、三星等国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纷纷在华来投资布局。同时,我国企业加快 “走出去”步伐,华为、联想、海信、TCL、天全、隆基、大疆等自主品牌积极开展全球化布局,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以来,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结合海外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通信系统、终端及太阳能光伏等优势产品“走出去”,建立了多层次、多渠道沟通交流合作机制。随着开放水准不断扩大,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。

  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起点上,在全球科学技术革命加速兴起的背景下,我国电子工业将紧抓战略机遇,精准把握新时代电子工业高水平发展的新要求,在突出关键共性技术、前沿引领技术、现代工程技术、颠覆性技术创新,为建设科技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网络强国、交通强国、数字中国、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。

  我国电子工业将充分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优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。重点围绕产业布局优化、供给体系质量提升、产融对接合作、高品质人才培养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工作。

  重点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,强化核心技术创新。支持关键技术产品研制,补齐基础、通用技术短板,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。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,完善电子工业创新体系,全方面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实力。促进以企业为主体、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,凝聚创新活力,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。

  加强融合创新发展,深化信息技术与交通、医疗、能源、金融等传统领域融合发展,通过典型应用示范培育发展融合性新产品、新业态。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,大力推动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、智慧交通应用示范。持续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,支持超高清视频、虚拟现实技术产品推广应用。

  夯实电子材料、核心元器件、关键设备等基础产业领域,为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和安全保障。以5G、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、消费电子转型升级为导向,着力推动软硬融合、制造与服务融合、网络与产品融合,打造产业新兴增长极。探索神经元计算、量子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应用,拓展超高清视频、虚拟现实、智慧家庭、智能光伏等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空间。

  坚持扩大开放,深化国际交流合作。落实外商投资便利化政策举措,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。坚持互利共赢,拓展电子信息领域多元化互动合作空间,加强关键领域国际化研发合作,加快国际产能和应用合作进程,推动智能光伏等优势产业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加速布局,形成国内外创新有机互动的良好机制。

  历经70年的发展,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站上全新的历史起点上,发展水平从以跟踪为主向跟踪和并跑、领跑转变,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、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,这是近代以来从未曾有过的重大改变。